[單車遊記] 猴硐三貂嶺秘境尋幽

本文為PTT網友nucleus131授權刊登

路線說明:瑞芳、三貂嶺車站來回,應該可以算基隆河濱,起伏小近乎平路無難度

時 間:一個下午

總公里數:24公里(一開始走錯路被strava記錄到一小段)

車款:Bianchi Sempre Pro

前幾天剛拔完智齒想讓身體休息,再加上下雨機率高因此選擇直接搭火車去瑞芳,全程掛小盤當淑女車輕鬆騎慢慢欣賞風景。

為了因應下雨在裝備上選擇了希臘配色兩棲鞋, 並移除了車尾的皮卡丘布偶以免髒污,再套上雨衣。

上禮拜在往花蓮的火車上,看到一段沿著山壁蜿蜒基隆河邊的公路而被驚豔到,認為整個意境、路線都滿適合騎乘單車,因此在火車上就立刻做好功課決定速速來訪。後來發現最近一個月只有這禮拜有空,只好頂著雨尋訪此地,反正水金九、平溪線沿線的人文地景,添上下點雨濛濛的意境,讓人擁有更高的沉浸感。

出了瑞芳車站沒多久就走錯路,回到正常路線後又發現因為換新電腦還沒適應,相機記憶卡就忘在家了….。當時氣血翻騰、內息錯亂,吐出一口老血。

認清事實後繼續騎車,不久後接上自行車道。

整條自行車道都是沿著鐵軌而建,騎車的過程中時常會有火車從旁經過,原因就如同福隆的草嶺自行車道。在民國75年宜蘭線鐵路改為雙線以前,火車都是走單線的舊鐵道, 而自行車道就是由以前的舊鐵道改建。

「三也磅空」,就是台語三個山洞的發音。

清朝先民從台北往宜蘭的其中一條路線就是經由這一帶翻過三貂嶺、草嶺進入蘭陽平原,後來日治時代開始有火車後,還有「一錢穿九洞」的說法,因為當時只要花瑞芳到雙溪一日幣的車票錢就可以迅速穿過九個山洞不用自己翻山越嶺,相當划算。

因為時間因素來不及好好看猴硐的礦產業相關遺址就繼續往三貂嶺,現在想來相當可惜,以後再來好好走訪。

猴硐往三貂嶺的路上看到對岸的建築, 是當時礦工的宿舍,一個窗戶就是一戶人家, 隱隱感受到礦工生活的無奈與辛酸。

本路線的精華

緊挨著山壁與基隆河,欣賞河中的各種怪石、還有時不時穿梭而過的各類火車,集眾享受於一身,光憑這點就足以大力推薦這條自行車道。

進到三貂嶺附近的聚落前,看到的礦坑。

入坑檢查室不是看你在單車上砸了多少錢(大誤),而是當年礦工進入礦坑前有沒有帶火柴、香菸等危險物品,防止工安意外。劉銘傳興建基隆到台北間鐵路時,在八堵一代的河裡發現金沙,往上游溯源到水金九、瑞芳一帶的金礦脈開啟了後續數十年的採礦歷史,而猴硐則是因為附近蘊含豐富且品質好的煤礦(同質量燃燒可以產生更多熱量),因此從日治時代就開始開採,戰後隨著台灣工業化、現代化對煤的需求讓猴硐一帶變得相當興盛,直到後來由於煤礦逐漸枯竭、價格競爭力不如進口煤礦等因素停止開採,而由礦業帶動發展的猴硐、三貂嶺也走向沒落,不勝唏噓。

看到北迴線跟平溪線分流的地方,代表三貂嶺車站快到了。

三貂嶺車站是全台唯一一個沒有公路直接抵達的車站,只能用步行的方式進出。

首先要先過平溪線鐵路的橋

再走一段路

過地下道

才會抵達

拍不到單車全貌,再往後就是基隆河了!
三貂嶺車站從對岸看,就是位在緊挨著山壁跟河床的空間(紅色邊框屋頂建築物)。

進入站區內才看得到三貂嶺車站招牌(借用網路圖)。回到行人地下道處往右看,可見三爪子隧道(當時剛好普悠瑪經過急著拍就忘了拍隧道,跟同學借圖),是舊宜蘭線的鐵路隧道,現在已經封起來。

平溪線跟北迴線交界處

之後原路折返。

這條單車道很適合慢慢騎車欣賞,並且深度了解、體會當地的人文歷史,相較商業活動熱鬧的水金九, 這裡應該能帶來更深、更寧靜、更獨特的體驗。

延伸閱讀

經典自行車路線-舊草嶺環狀線

單車攝影好物-GoPro胸前綁帶開箱心得

公路車小帽-潮流與歷史

戶外指南

單車環島 單車教室

 

追蹤最新的戶外情報與活動

GoSunbody紛絲專頁





發表迴響